您的位置:首页>名医工作室
蔡柏教授论治胃脘痛经验
发布日期:2020-05-20    浏览次数:2419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郁滞。胃痛病变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极为密切。肝胃之间木土相克,若肝气郁结,易于横逆犯胃,以致中焦气机不通,发为胃痛;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1]。根据胃主通降和喜润恶燥及与肝脾之关系,吾师采用疏肝和胃,健脾养胃,温中健脾,清胃温脾之法治疗胃痛,疗效甚好,现详细介绍如下:

    1. 诊治之方

    1.1 疏肝和胃法

    此法适用于肝气犯胃之证。症见:胃脘胀痛牵掣胁肋,呈游走性,嗳气,呃逆,纳后更胀,纳少,舌淡苔白脉弦。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基本方:柴胡10g、白芍15g、 枳实10g、甘草6g、陈皮10g、香附10g、延胡索20g。加减:嗳气较频者加沉香、旋覆花以顺气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中和胃酸;胃痛较剧者加川楝子、佛手以理气止痛。

    1.2 健脾养胃法

    此法适用于脾胃虚弱症。症见:胃脘胀满隐隐作痛,泛吐清水,痰多,乏力,消化不良,面白无华,四肢欠温,舌淡脉虚或沉迟。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基本方:木香10g  砂仁10g  党参15g  茯苓15g  白术12g  甘草6g  陈皮12g  法夏10g 公丁香10g。加减:气虚突出者加黄芪益气;痛甚者加白芍缓急止痛;纳呆者加鸡内金、炒麦芽健胃消食。

     1.3 温中健脾法

    此法适用于中焦阳衰,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脘挛缩痛,喜暖喜按,泛清水,畏寒,四肢不温,痛似牵拉样,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或弦缓。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基本方:黄芪30g、桂枝10g、白芍20g、甘草10g、大枣10g、白术15g、生姜5片。加减:泛吐清水较多者加法夏、茯苓温胃化饮;胃寒冷痛,里寒较甚加理中丸以温中散寒;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可改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1.4 清胃温脾法

    此法适用于寒热互结的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灼热,吞酸,嘈杂,嗳气,肠鸣,大便时秘或粘滞不爽,舌边红苔白,脉弦或弦滑。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基本方:半夏15g、黄连6g、吴茱萸2g、干姜6g、黄芩10g、甘草10g。加减:吞酸者加海螵蛸,煅牡蛎制酸止痛;胀甚加厚朴,金铃子行气消胀。

    2. 结果

    疏肝和胃、健脾养胃、温中健脾、清胃温脾等此四法在治疗胃脘痛方面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疏肝和胃法适用于肝气犯胃之证,健脾养胃法适用于脾胃虚弱症,温中健脾法适用于中焦阳衰而脾胃虚寒证,清胃温脾法适用于寒热互结的胃脘痛。上述四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随症加减。

    3. 讨论

    蔡柏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胃主通降和喜润恶燥及与肝脾之关系是选用治疗胃脘痛具体方法之根本。“舌为脾胃之外侯,苔乃胃气之所熏蒸。”[3]在辩证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舌苔之状态。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的病理特征重点在于“滞”,脾胃虚弱,则虚中挟滞;邪气犯胃,则为实滞。因此,需以胃之生理特征为据,治疗过程中始终贯以“通”法,养阴疏肝和胃为通、理气安中为通、益气疏肝为通、疏肝理气和胃为通[4]。此外,如李东恒所云:“病从脾胃所生及养生当实元气,  其治肝、心、肾、肺,或补或泄,惟益脾胃之药为切”。脾胃乃后天之本,对于胃脘痛患者,除依名师经验实施辩证治疗外,还需注意药养结合,饮食有律,情绪稳定。

查看电脑版